第七十八章 认可(2/5)
附近的百户村落几乎是为之一空,大半的人都住窝棚,吃饭是在窝棚区西侧一字排开的几十口大锅,每天早晨熬粥配小菜,响午精米杂粮各半的二米饭配盐菜汤,晚上则是蒸饼之类,总之俱是能叫人吃饱。
王鸣远也是被其父王三益强迫前来,第四百户几乎空了,王三益麾下的军官和旗军可没有象闵元启那样下过功夫调教,管理的水准相当不足,开初过来时一团混乱,委实叫第三百户看了笑话。
乱了几天之后,逐渐恢复了按小旗总旗编伍的习惯,每日点卯上工,由第三百户的人负责记录,两边读书识字的人都是不多,不过第三百户的办法多,用木片削了短筹,点名后每人领筹上工,晚上交筹领粮,王鸣远管的就是算筹,点名,发粮等诸多杂务,这关系到王家在第四百户的声望,出不得丝毫差错。要知道人们是穷惯了的,发粮的时候短了一合都会有人跳脚跳骂甚至拼命,若是有发重了发漏了,事情可大可小,大则影响到王家掌握百户实权,小则影响王家父子声誉,所以王鸣远这秀才相公不得不在这工地上每日呆着,他还想天暖之后走一趟淮安府,和县学的秀才们游玩会文,多揣磨程文墨卷,为将来的乡试和会试做准备。
不过这个响当当的理由现在也不适用了,京师那边连宣大都丢了,辽镇尽弃关外之土军民皆内附,蓟镇总兵唐通在上一次邸报时已经到京师,后来又和太监杜勋去了紫荆关,蓟镇也等于没有了,九边诸镇,甘肃,榆林,山西,大同,宣府,蓟镇,辽镇,宁夏,固原镇,现在九镇等于失去七镇,只剩下半个辽镇和半个蓟镇,这够什么用的?大局这么糜烂,地方和中枢哪有心思搞乡试和会试,很多人都在议论,不仅明年会试悬了,今年秋闱怕也是要黄。
这样的大局令王鸣远心情恶劣,在这里跟着大群军户当民工帐房,他心中便是更加不满,但事关大局,总不能叫二妹跑来抛头露面,何况二妹也管着过百个妇人的钱粮分配,原本也是忙的不可开交了。
叫王鸣远不满的不光是自己在盐池工地当帐房,他还发觉闵元启等人看重的还不是自己等读书人,就象中军和军需那边,闵元启宁愿在附近集镇和县城雇了一群识字的伙计来做事,还找了几个所城的吏员来帮手,百户中的关磊和丁汝器却根本没有人上门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