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弓箭(2/5)
个铁骑营。
老孙头一手打造出来的关宁军就是以骑兵为绝对的主力,所谓的关宁铁骑就是当年的山海关铁骑营,一直到吴三桂手上这支铁骑营也没有断了传承,不然顺军六万主力猛扑山海关时,仅凭吴三桂手中的两三千人的家丁是守不住关门,更不要说和闯军主力激战,直待清军主力赶至了。
看到火铳手时,客兵们脸上多显露不屑之意。
这时客兵还是相对密集,大半的客兵聚集成团,情不自禁的聚集在一起。
阵列太密集了,这其实是训练不足,畏惧怯战的表现。
人越多,聚集越密,感觉自信心就强一些,如果训练严格些,应该是杜绝阵列过密的情形发生。
也有不少弓手在军官的吆喝下聚集起来,他们手持弓箭,开始从腰间的撒袋里取出弓箭出来。
相比那些穿着破烂,拿着劣制兵器,甚至光着脚板在地上行走的步卒,弓手的待遇普遍要好一些,多半人穿着正经的制式军袄,头上也不光是一顶折上巾,多半人戴着范阳笠,这种笠帽能够防晒防雨,总是比光着脑袋要强的多。
还有少量弓手穿着皮甲或绵甲,脚上着靴,腰间撒袋也是有好几个,这是能够力射重箭和快速射箭的精锐弓手,他们头顶也戴着铁盔,防护能力在弓手来说是够用了。
弓手在明军中是相当不错的兵种了,如果弓术出色,还能骑马,那就相对容易成为家丁。
明军在国初之时就有火器,成祖皇帝更是专门成立了神机营,用火门枪和早期的火炮横扫沙漠。
但国初相对弓手比例还是更高一些,每个百户在编的弓手最少有四十人,习射的人比习火器的要多的多。
到明末之时,火器更容易上手,虽然劣制也勉强可以形成远程打击能力,弓手却是要长年累月的训练,明中期之后重募兵轻卫所,卫所普遍崩坏,日常的弓手训练完全废弃,这也使明军募兵中也缺乏弓手补充。
军中是能训练弓手,但弓手如果不是从少年时习射,一直坚持训练,短短时间内练出来的弓手是不堪大用的。
明弓是开元弓这样的硬弓和小梢弓两种弓箭为主,但就算是开元弓比起清弓来劲力也弱了许多,清弓更加长大,劲力更强,在战场上密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