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科举(2/3)
点意义都没有。因为下一次仍然得找人去举荐。
科目虽然多,但是每年都举行的考试只有两种。就是明经和进士。
明经比较好理解,就是经论。都是儒学方面的知识。就是挑一段经文,让举人们回答其中的十个问题。然后再根据时政,提出自己的三条方略。
至于进士,李隆基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就是考诗词!给出题目,让你作诗。根据诗的韵律,对偶。情况打分!
不过就算高中你也先别得意!还得参加吏部选拔。这个就得靠关系了!所以,唐朝时期贫民若想当官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举荐都能把你愁死!
试问,老百姓认识谁?因此唐朝历代的科举改革基本都败在这个举荐制度上面!从李世民开始,就想让贫民参加科举。削弱甚至取代世家大族的统治地位,但是做不到啊!
对于王小强,这自然是小事。不就举个荐吗,那是分分钟的事情。
唯一麻烦点的就是奴籍问题,毕竟同官这地方,都属于王小强的家奴。奴籍是不允许考试的!
王小强还得把参加考试的举子们的家庭都恢复平民地位!搞得一片怨声。举子能理解,可家人们不理解啊!以为王小强不要他们了。
要知道那个年月,真的遇到灾荒时候,大家族的家奴们很少有挨饿受冻的!还不缴税。可平民们不但要靠天吃饭,还承担繁重的赋税!
好不容易把这些事情忙完,考试的时间也就到了!同官参加考试的举子一共十二个。其中六个明经,六个进士!
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比较多,长安客栈基本都爆满。王小强索性把他们都安排在家里!
第二天一早,派车直接送他们去考场。要说唐朝的考场要求的还真不严苛,基本不搜身不说。而且还可以相互讨论。不但考生之间讨论,甚至可以跟监考老师去讨论。用来加深老师对你的印象分。
别以为这样就容易考了,唐朝科举项目里,秀才是最高等!一年能中一两人就不错!那样的都是经世之才,但是后来报名的人太少。也就取消了。
考的最多的就是明经,取个百八是人就是好的。但是要经过相当的积累才能考中。绝不是背背书就能过关的。基本能过明经这一关的,没有低于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