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三 贯穿古今的国风!(2/7)
? 向着砚中倾倒着一墨水。
“门廊上藤蔓之间~藏着一对儿葫芦儿~
红木案上成堆的是王羲之的拓本儿~”
李文音走向侧方的舞台? 唱腔柔和清澈,温暖的微笑着? 指着立架上一对儿葫芦? 缓缓走到书案旁边,拿起了书案上的拓本翻看。
放下拓本? 拿起了装着狼毫的青花瓷笔筒仔细端详,像极了当年老北京人最热衷的捡漏。
动乱的年代? 珍宝散落于民间各地? 当平稳下来后,谁也不知道谁手里的究竟是哪个宝贝。
于是,老北京人们便开始淘起了古董文玩,捡漏也成为了一种有趣的体验与文化。
“青花瓷的笔筒~是康熙年间的玩意儿~
大伯泡一壶龙井~拉上一段儿胡琴儿~”
一大一小的演员向着李文音对面方向的舞台看去? 一名憨厚可掬的中年人? 坐在茶桌上,杯中的龙井似乎还氤氲着热气,笑眯眯的拉起了京胡。
老北京喜爱的茶水,除却毛尖普洱,也就是龙井了!
“展~一爿宣纸于~案~上~
黄铜的镇尺~明~晃~晃~”
宣纸铺展? 镇尺压着纸张。
而此时,夕阳西垂? 最后一抹金红色的斜阳,洒落在演唱会的舞台上。
“当东厢房的窗棂~透进一撇斜阳~
初研的墨香~氤氲绕梁~”
不知为何? 在演唱会这种场景下,居然闻到了一股墨香。
观众们惊叹着这一副美好的画卷。
白纸笔墨似乎近在咫尺。
但那些注意力在舞台布置与新歌水准的记者? 相关评论者们的眼里? 却是如此惊艳。
舞台的布置方面? 就连夕阳的角度与时间都做好了参考!
“撮~一杆狼毫握~手~掌~
拿~捏的力~道~刚刚好~
看颜真卿的字帖~被风掀起一角~
手腕高悬我写一个字~小~”
李文音温暖的歌声配上舞台之上,爷爷在教小孙子写毛笔字的这一幕,温馨感油然而生。
文化的传承仿佛充满了生命力。
无论是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