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管他什么获奖者,先搅黄就对了(2/6)
,更是只有汤砚一个跟顾辙同院。
所以,布希维尔教授带的那些学长学姐,总共十几号人,硕士博士都算上,除了顾辙之外就只有一个亚裔,还特么是个南棒来的整容脸。
顾辙也就收了在学长们学姐中间拉帮结派培养势力的心思。
5月10日,又一个星期一。随着新一周的到来,顾辙终于第一次拿出了他的开题计划草稿,找布希维尔教授详谈了一次。
其实这个计划也不是他临时写的,而是出国之前就准备了好几份,都是他天元科技如今在布局的研发方向。
无非来了之后, 再看看身边的人都研究些啥, 顾辙好从他预先做好的计划里挑一份跟同学们相比尽量没那么格格不入的,送上去。
“你想搞电离膜沉积法领域的研究?你这个有点偏材化了吧,既然想做这个,当初为什么报方向要报我们材物。”
布希维尔教授还算好说话,大致看了一下之后,虽然不太满意,却也不是不能商量。
顾辙当然不能直接告诉他“因为我将来要拿的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不是诺贝尔化学奖,如果学历专业是材化,双方都尴尬”。
所以他只能说:“没办法,这个方向跟我公司的商业目标有关,我做的课题必须产学研结合,听说斯坦福大学在这方面是全球做得最好的,我才来这儿读研。
另外,我觉得膜沉积法的材料制备研究虽然偏材化,但是研究过程中,却可以分析出很多底层的材物特性原理,说不定能推动理论进步、修正理论预期。”
当时材料物理的研究,大部分是“先根据当前的理论研究总结出预期特性,然后去研发材料”,
但也有极为罕见的情况,是“偶然研发出一种完全不符合预期特性的新材料,然后把之前物理学的理论认知稍稍推翻一个小角落”。
顾辙要搞的石墨烯,当年就是起到这么一个作用的。这玩意儿值钱,并不只是因为它商业上有多大前景——虽然商业上的前景也确实很大。但最关键的,是根据之前的基础物理理论,不认为这个世界上可以存在单层原子厚度的纯二维平面材料。
这种东西的存在本身,甚至跟当时前沿的一些量子场论和量子力学研究结论,是相悖的。最后石墨烯用自己的真实存在打脸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