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羽锦两支(2/3)
的手中复活。”
喝了一口茶,整理了一下思绪,牛楚鸿接着说:“你们都知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辛追夫人墓里出土过一件素纱禅衣吧?这件衣服是古时候古代女子出嫁时套在婚礼服外面的罩衫,衣长一百二十八厘米,通袖长一百九五厘米,整衣却仅有四十九克的重量,折叠后可以装在一个火柴盒里。可见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我们祖先掌握的养蚕缫丝和织造技术有多么的高超,到现在都是叹为观止。不过,这个技艺在朝代更迭,历史变迁中失传了。直到清中期,我们牛家有一位叫做牛莫易的先人,他天资聪慧、善思专攻,就是他创办了‘宏锦’这块牌子。他常年往返于京城和苏杭两地,做丝绸生意。也是机缘巧合,偶然的一次办货过程中,他发现了一种极为纤细而坚韧的蚕丝,就萌生了自己采丝,织造一种轻薄美丽的丝锦的想法。售卖给京城的达官贵人,一定能赚钱。经过反复试织,不知道历经多少次失败,终于织出了薄如蝉翼,轻若毛羽的丝锦,并取名为‘羽锦’。一经推出,大受官宦人家少爷、千金和贵妇的宠爱。当时,都以拥有一条‘羽锦’的丝帕,或是一条丝巾而显示自己高贵的身份。那时候,我们牛家可是北京城里最受推崇的买卖人家,订制求购‘羽锦’的人都要挤破门,门槛每年都要换,生意好的就不用说了。”
说话间,牛楚鸿的脸上闪烁着光彩,心中的自豪骄傲不言而喻。随即叹了一口气,接着说:“后来,随着清末战乱,能熟练掌握这门绝技的人越来越少了,直到彻底失传。好在,先祖把‘羽锦’的织造工艺记录了下来,而且一辈辈传了下来。”
说到这里,牛慕琳插口问:“既然有工艺说明,爸爸为什么织不出来,我看你几乎每天都在织台前研究。”
“哪儿那么简单呀!中国很多传统技艺都是手口相传的,即便是有文字记载,为了防止绝技外泄,要嘛重要环节记录不全,要嘛就在文字中藏匿关键内容。”牛楚鸿说:“我们牛家传下来的也是一样。通过我多年研究,织造技艺记录很完全,要不然我们店里用的布料也就没有了。但一定有什么重要东西没有记录下来,导致我永远织不出这种薄如蝉翼、轻若毛羽的‘羽锦’来。”
“爸爸!我经常看见你反复地劈丝,就是为了把蚕丝变得更细,让织出的‘羽锦’更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