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王翚真迹(3/3)
承之人送来的寿礼。”
“那这两幅‘群仙捧寿’是出自一人之手吗?顾老师!”王直又来了刨根问底的劲儿了,他是难得有如此近距当面向专家请教的机会,再加上他对探索新知识领域有着超乎常人的热情。
“那倒不是,从用笔的方法,墨色的浓淡上看,肯定是出自两个人之手。”顾运彤直接否定了王直的说法,解释说:“在明清两朝,‘群仙捧寿’这个题材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就是前面那副‘十仙祝寿图’,也可以成为‘群仙捧寿’。再有就是这种花卉题材的。水仙,借‘仙’这个字;寿石,借‘寿’这个字。群水仙捧着中间的这块寿石,你看,中间这块寿石,画的‘寿、皱、漏、透’,从形状上看像不像个‘寿’字?这就叫叫‘群仙捧寿’。”
看着画关冲问:“运彤!水陆道场,画佛、道教画像不、落款,那这两幅画为什么也没有落款呢?”
微微一笑,顾运彤说:“这就说明,这两幅画是出自宫廷画师之手,而且很可能是明代宫廷画师。”
“这又是为什么呢?明朝的宫廷画怎么出现在清朝的官员府内呢?”张洪昌问。
“这个问题我能准确回答一半。就是明代的宫廷画是没有落款这是对的。因为画是皇上下旨画的。谁有皇上大?能落款吗?敢落款吗?但到了清朝,有了文字狱问题,书画内容都要经过审核,为了便于追溯作者,就要求落臣字款了。但那个款字写的非常小,差不多半公分大小。至于这两幅明朝宫廷画为什么出现在清朝大员宅院之内,我就不知道了。”顾运彤又不厌其烦地解释了一通。
随即展开那幅“十仙祝寿图”,把两幅画并排放到一起,顾运彤说:“从绘画水平看,这两幅画一定是出自宫廷画师之手,绝对是那个时代名家。用笔设色都非常的老辣,非常醇熟。上拍卖会也是大几百万的东西。再加上那一套‘道场画’,王先生!你这只箱子里出的这些画上拍,我保守估计应该一亿大几千万的水平。恭喜了!”
听到这个价值,在场的所有人都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