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十六 红玫绽放(四)(1/5)
告别了父亲和继母,梅玫和徐达成马上飞回了江城。
按照爷爷留下的笔记本记载,梅玫很快就调配出了如梦如幻的色彩玻璃。尤其是能够随心所欲地调配出渐变色玻璃,这位她的玻璃艺术创作拓展出了极大的空间。
如同两个人在莫斯科涅莫夫家里见到的那些星空、海浪、玫瑰花吊坠一样,梅玫也创作出了同类别的吊坠。投放市场后,反馈效果非常好。
而且她参照明清两朝药瓶、鼻烟壶,开发出了所为“鸡油黄”“山楂糕”“宝石蓝”的颜色的玻璃。
尤其是“鸡油黄”玻璃,色彩真是达到了古文记载中的“黄如蒸栗,幽香萦绕”的质地,色彩别具一格。为玻璃艺术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赢得了空间。
在这个基础上,梅玫又前往北京,在王直的请求下,由张洪昌引荐,她又拜在一位传统料器手工艺大师的门下,学习了中国传统料器艺术创作技法。
料器,也叫琉璃器,也是玻璃器的一种。发源于清代康熙年间,皇帝命工部在北京琉璃厂设置御厂,制造料器供奉内廷,时称“官料”“御琉璃”。
清末,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料器制造由宫廷转入民间,形成浓郁的北京特色。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鼻烟壶,以清代乾隆年代北京料鼻烟壶较负盛名,当时有专门制作鼻烟壶的店家。
与梅玫从事的玻璃艺术创作不同,料器制作对艺人的要求很高,它以低熔点的琉璃为原料,不用模具,也没有图稿,全凭镊子、剪刀进行手工操作,一次成形。
料器制品质地莹润,做工精细,色彩斑斓,玲珑剔透。最早,料器艺人干活时,用食用植物油和灯芯草油灯,为了让灯火着得旺并改为横向燃烧,做活时必须嘴里叨个细玻璃管,从侧面向火苗吹气,来加温烧烤料棍,所以料器艺人得了个“吹料活儿的”俗称。
这种加工工艺,也与玻璃艺术品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梅玫学习起来非常的快,短短几个月就能把中国传统的料器制作技艺炉火纯青地展现出来。并且能够把中国的料器艺术创作,与来自西方的玻璃艺术创作技艺完美地融合起来,创作出了很多超出了两门艺术界定的一说作品。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很快就在业内引起了轰动。梅玫的名气玻璃艺术界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