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日记本(2/3)
识我爹和我娘。
我担心大美看出什么端倪,于是连忙扯开了话题。
“麻婆婆,那乌牛庄和您说的那本日记又有什么关系?”
“别急,元宝儿和金钩儿还没回来,时间有的是,就怕你们不敢听呐。”
随后,麻婆婆继续给我讲述起了关于日记的故事……
阴行行当里,讲究个‘夜路齐肩,三人并行。’
按照正行的说法,三人结队是必要的,基本上能够顺利完成大部分阴活。
其实这规矩打从根儿上讲,过去有钱能雇得起阴行师傅的,那不是地主就是豪绅。
出活儿的人要是少了,人家会觉得场面不够。
但人太多了也不行,人家又会觉得这是在刻意抬价、凑人头。
在送阴的队伍里,也正好分‘打头’、‘镇腰’和‘殿尾’三个位置。
所以,出活儿的时候,三个人才是最佳的选择。
说到这儿的时候,麻婆婆总算提到了一个我熟悉的名字……王老五!
王老五年轻的时候,算是有天赋,但可惜没有正儿八经拜过师。
他倒是想学,可惜有名的师傅都嫌他骨架子太柴,不收!
可要不怎么说王老五会做人呢?
虽然人家师傅不收,但他一点儿都没怨恨人家,反倒是把人家当成亲爹给养着。
说句不好听的,说话做事儿,那比亲儿子都孝顺!
就这么的,他才有机会偷摸着学个那么一招半式的,好能在外面也混口饭吃。
他算是半吊子,但也是最特殊的半吊子。
就因为他人缘儿好,不仅没遭人记恨,还见天儿的有人会主动赏他口饭吃。
都说:‘百家学艺,不如精研一门。’
王老五正好反过来,凭着他的天分,在寿河地界混了个三五年,硬是混出了个名堂!
麻婆婆说,那些年王老五在寿河,有些名声在外的老师傅都没他挣得多。
王老五人虽说瘦点儿,但年轻的时候,皮相还不赖。
算得上是寿河那地界出了名的俊后生。
有了这条件,大美她娘才会死心塌地的跟着他走南闯北。
麻婆婆恨的,是王老五一没上门提亲、二没拜堂结亲,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