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我替我儿考科举(3/5)
还是信不过,总之在这个秋风悲鸣的夜晚,她面带微笑松开了丈夫的手。
什么叫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原主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诠释。
虽然不用为妻子丁忧,但接二连三失去亲人的痛苦却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
经历了这一切,就算原主再不相信怪力乱神,也很难不将科举与亲人的亡故联系在一起。
只要进京赶考就会变得不幸——看着眼前哭成泪人的一双儿女——不再参加会试,才能保住这仅有的两个亲人了吧?
于是周昊放弃科举,参加了吏部铨选,选上了东亭县县丞。
县丞一职,放在古代官场实在是个不起眼的八品官,非科举正途之身,两榜进士出身的官员都不会正眼相待,但放到后世,却可以类比副县长,这样听上去,也是比较体面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原主经历几番痛彻心扉的大起大落,心态变得极端偏执,他将自己的科举梦强加在儿子的身上——给儿子改名周勉,寓意勤恳奋勉,并寄予厚望,亲自教导。
周勉十二岁,就被迫开始应考,如今十六岁了,仍是童生。
这中间挨的戒尺棍棒不计其数,更遑论整夜的罚跪抄书,十六岁的少年点灯熬油的苦熬,熬得面黄肌瘦、羸弱不堪。
衙门里同僚劝他,苏老泉二十七岁始发奋,家里又不是供不起读书人,何必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呢?熬坏了儿子的身体影响后嗣,又不肯继娶,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原主只是感叹:“吾儿不中进士,我更加没有颜面面对列祖列宗啊。”
久而久之,同僚也不会再讨去那个没趣。
周勉最近一次参加府试是在今年的四月份,又一次的失败让父亲主气急败坏,一顿家法伺候几乎将周勉打昏过去,最后是姐姐周禾将他死死抱在怀里才护住了他。
作为失败的代价,周勉被父亲关进这座逼仄的阁楼里读书并拆毁了楼梯,下人送水送饭会自带梯子,不许他下楼一步。原主的逻辑是:人无心读书多是受到外物影响,关在阁楼里反而会全神贯注,更何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如今是七月中,也就是说,周勉被关在这里已有两个多月了,这两个月只下过一次楼,是他和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